??这是《东北日报》1946年12月24日一版,刊登了刘白羽的军事通讯《人民与战争——西线行之一》。
??“我乘着美国十轮长车在郭尔罗斯草原上前进,我望见大路上千百群众,大车带着灰尘络绎不绝。我曾经在他们中间寻找着一个鲜明的答案——这答案当然是关于目前战争和人民动员的。”
??这段文字来自1946年12月24日发表在《东北日报》上的军事通讯《人民与战争——西线行之一》,作者刘白羽开宗明义,表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。
??“我要向全国传达东北的真实情况和共同心声。”带着这个使命,刘白羽在紧张的战争中,在膝盖头、在马鞍上,在前线映着通红战火奋笔疾书,通过铁的事实,发出了“支援我们的正义战争”的呼声,为赢得人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持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??战地温情
??“两个任务你选一个,是去香港做文化界的统战工作,还是到即将爆发的战争中去做军事记者?”1946年秋,东北战局胶着,在南京梅园新村,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目光炯炯,看向年轻的刘白羽。
??“当时内战爆发已成定局,我料想他有新任务交给我。”刘白羽在回忆录中写道,“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个。”
??“刚刚离开的北平还是秋高气爽,哈尔滨已经是冰天雪地。”半年之后重回东北,刘白羽的心情也与采写《环行东北》时大相径庭,“那时我是一个观察者,而现在我是一个直接的参与者。”
??来到哈尔滨后,刘白羽被分到东北日报社工作。1946年末至1947年初,是东北战局最困难的严冬,面对严峻形势,《东北日报》肩负着让东北人民清楚了解九一八事变以来,共产党领导抗日联军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贡献,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历史任务。
??为了紧密配合战场形势,东北日报社派出多路记者深入战场,开启了东北日报自采自写军事新闻报道的先河。刘白羽跟随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辗转在辽阔的东北平原上。在松花江边榜青户(方言。雇农户)破败的家中,在前锅旗街的伤兵暂留所中,在郭尔罗斯草原的人民群众之中……他随时随地掏出小本,记下打动他的词句、场景以及自身的感受。
??在前锅旗街上,一共有八处收治伤病的暂留所,每个暂留所里都有儿童团团员在照护伤兵。刘白羽将笔触对准普通的农民、儿童、老人和妇女,用一个个历史关键时刻微小的、充满人情味的瞬间,呈现人民的选择:
??一个小孩子伸手给伤员轻轻揩脸,伤员感动地微笑着充满忍受苦痛的表情,不想在孩子面前呻吟。
??一个负伤战士告诉刘白羽:他们到了一个村庄,那里没有新奇的口号或标语,只几个小学生冒着冷风,一人塞到他们手里一颗热烘烘的鸡蛋,他们一接到都哭了,他说“不能不感动”。
??在洮北动员民夫时,大家苦于没有冬衣,一个老头突然把棉袄一脱说:“我老了不能去——棉袄你们穿上。”在严寒中,他自己光身跑回家去。
??十三岁的孩子,为了让重伤号喝上热开水,在寒冷的夜晚跑得满脸是汗,妇女会员任劳任怨地给战士洗血衣,老太太把刚煮好的准备晚饭吃的饺子端给伤员……在这些普通百姓身上,刘白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对革命的支持,并将东北人民与民主联军勠力同心、并肩战斗的生动场景,化作流淌在笔端的鱼水深情。
??在一件件小事中,刘白羽以新闻人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嗅觉,感受到沿途群众对东北人民自卫动员的热情,捕捉到“严冬”中透露着春的萌芽,并清晰地梳理出人民与战争之间的深刻关系,有力地配合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形势。
??时至今日,再读这些穿越了近八十年岁月的文字,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写下它们时最初的温度与脉搏。
??觉醒之力
??就在这次采访的半年前,刘白羽曾以北平军事调停执行部记者的身份深入东北各地,那时东北人民对日本人深恶痛绝,但是在国共对弈中,很多老百姓对共产党能否抵挡得住国民党的美式装备,仍持观望态度。
??这次的采访,让刘白羽深切地感受到,东北已经“与四平作战时有了显著不同的群众条件”:
??乾安县半日之间送齐了全县公粮,家家户户连宵打场,一辆大车陷在冰泡子里,连夜拉出来,在零下二十度寒冷中还是往前送,十万斤粮米送到了前郭旗。
??当个体的善意被有效组织起来,便汇聚成了改变战局的洪流。刘白羽由此观察到,其背后更深层的阶级觉醒后的磅礴力量,这也是他在文章中最想揭示,也最具历史穿透力的观察。
??农民姜永和臂缠红布,精干地调度着40辆大车,马云仓盘算着来年收成能添置新棉衣,“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、看得见的利益”,老百姓对自己所要保卫的“家园”,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具体为属于自己的土地、牲口和充满希望的未来。
??“八路军分了土地,现在是我们报效的时候了。”
??“八路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!”
??京白线上的老百姓说:“我们是里八路,你们关里来的是外八路,没有里八路外八路站不住脚,没有外八路里八路翻不了身。”
??在通讯中,刘白羽大量引用了老百姓朴实无华的语言,并以递进式的逻辑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人民力量成长的线索。这些质朴的行动和话语像一面镜子,直接、真实地映照出人民对这场战争的深刻理解与切身感受,东北的老百姓已经完全理解了自己与军队、与革命事业的共生关系:人民之所以倾尽全力支持战争,是因为这场战争与他们每一个人的命运和未来息息相关。这正是“人民战争”思想的生动体现。
??辽宁大学新闻传播史料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刘洋指出,一部新闻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精品,是因为它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值得信服的观点,具有着穿越时空的生命力。《人民与战争》就是这样一篇作品,它在当时超越了一般报道,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动员力,通过描绘平凡个体的奉献事迹,树立了榜样群像;更通过揭示土地改革与民众利益的深刻关联,阐明了“为什么而战”的根本原因,从而有效地将个体的、自发的善意,汇聚成了支持前线、改变战局的磅礴力量。今天,我们读到报道中这些鲜活的故事,依然会感到生动,同时也为我们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留下了一扇真实而永不褪色的窗口。
??重读《人民与战争》,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,它让我们看到,新闻不仅是历史的初稿,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。我们在字里行间捕捉到照亮胜利之路的微光,那束光,来自人民,也最终照亮了人民的前路。
版权所有:即时比分 | 主办单位:即时比分办公厅 |
地址: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-9号 | 邮编:110032 |
![]() |
网站标识码:2100000037 |
ICP备案序号:辽ICP备05023109号 | 联系邮箱:mhwz@yaoyejob.com |